
主干道新增太多绿荫空白段
发布时间:2016-11-18
据石家庄市园林局统计,截至2008年底,省会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335.7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9.02%,绿地面积6587.19公顷、绿地率达到35.04%,这几年园林建设和绿化的进步是空前的。但为什么行人都觉得越来越晒呢?
其实答案说来也简单:主要是这几年拓宽改造过的路段,绿荫的损失太大了。大多路段鲜有树冠如伞的大树,更让人失望的是,不少路段的机动车道和慢车道之间已没有遮荫树的位置。即便是没大动过的路段,也存在树冠被砍、大树种植断断续续等问题,导致遮荫状况难尽人意。据不完全统计,在石家庄上千条街巷中,真正能起到遮荫效果的林荫街道不过30%。
对此,有专家指出,树的成荫至少也得五年,而砍掉一棵成荫大树只需一眨眼的工夫,所以,如果没有对树荫的长期维护和经营,绿荫之城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
一个市民的“曲折”上班路
家住雅清小区的姚先生昨日打电话来诉说为了寻找一份清凉而不得不绕路的上班经历。
姚先生说,他的单位在体育大街上,按说顺着槐安路再走体育大街是直接而快捷的方式,“如果这样走,十五分钟就到家了。”姚先生说,但自从入夏以来,他就不再走这条路线了。“现在,每天中午下班和午后上班这两趟,我都选择先顺着谈固南大街往北走,在槐中路拐到谈固西街,走一段后,再拐到槐北路上,之后在翟营大街拐弯再往东行……”姚先生说,之所以这么绕道,就是因为如果还按照以前的路线走,中午时分会晒得让人受不了。“槐安路上的树根本不成荫。”姚先生说,每到中午,走在没有荫凉的道路上十分难受。
“绕来绕去,时间会多出十分钟,因为这些小路往往都比较堵,有些还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肯定不如槐安路好走。”姚先生说,而且即使在这样的街道,也并非都有大树遮荫蔽日,但至少比槐安路舒服得多。
“现在要寻找到一条完全的林荫上班路已经越来越难了。”姚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妻子在桥西上班,每天中午都不回来,即使这样,每天出门的她仍是太阳帽、太阳镜等全副武装。“因为她从桥西回来必须要走一段裕华路,一直走到青园街附近才有成片的绿荫,然后就和我一样,在各个小道上绕行。”
记者采访了解到,每到夏季,绕路找林荫,似乎是电动车、自行车一族的优先选择,就如同出租车司机了解道路的拥堵情况,很多自行车一族说起省会的林荫路也是如数家珍,槐中路、槐北路、友谊北大街、红旗大街、建华大街、青园街、四中路等,都是人们提起较多的林荫路。但市民也反映,现在绕行也越来越难了,因为许多曾经有大树遮荫蔽日的街道在改造过程中,变成了“阳光”道路。
宽阔大马路绿化少绿荫
昨日下午,记者再次驱车探访,发现在城市主干道两侧,进入眼帘的并不乏树木、草丛,“绿”随处可见,但却缺乏树冠如伞的大树。有的街道上是因为大树的树冠被砍,仅有一些小枝杈冒了出来;有的街道在道路改造后,种上的却是几乎看不到树冠的树种。
在中华大街上,机动车之间的绿化带宽度足有5米,中间种植着松树、花草等,但在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却没留下树的位置,两侧非机动车道上仅分别种植了一排法桐,这些法桐树冠很小,投下的树荫仅容得下两个人并排骑自行车通过,记者看到,骑自行车的人们靠近马路牙子排成了一长串,人们很有秩序地“挤”在这片小得可怜的绿荫里依次前行。
就在浓荫较多的中山路上,不少法桐的枝干也有被修剪过的痕迹,有不少法桐只留下仅能投下小小荫凉的树冠。在中山路民心河附近,有两棵大法桐的树冠很大,但一侧的分支被砍,显得“缺了一条胳膊”,绿荫自然也跟着“打折”。
“我在和平路住,每天出门上午顶着太阳,下午回来时也是顶着太阳,被晒得很难受,什么时候小树才能长成有绿荫的大树啊。”省会张女士说。记者看到,从育才街到青园街路段,北侧槐树、杨树形成的树荫还可以给走在树下的人们带来一丝凉意,而在南侧却鲜有一棵能遮荫的大树,其中机动车道和慢车道之间种的是观赏树种,行人全部暴露在烈日下。“和平路行人众多,却种上了这些形不成树冠的小树,晒得人们心情特别不好。”每天都要走和平路上下班的郑女士说。
与此类似的是建设大街裕华路以南路段,机动车道和慢车道之间绿化带中种的也是松柏类不遮荫树种,众多行人统统暴露在阳光下,连林荫的盼头都没有。
次干道树荫断断续续
就是一些改造较少的街巷,省会的大树也并非入眼全是“浓荫”。有的街道因为树的粗细不均、树冠大小不一;还有的街道树和树之间留下一段段的空白,致使绿荫断断续续。
在谈固西街,记者看到,两侧的杨树粗细不均,在相隔十余米的两棵大杨树之间,种着三棵小杨树,而在一些门脸前的路段,两棵树的间隔达到了10米,树荫落在路上显得稀稀落落。
而在省会东大街段,记者看到,在靠近中山路端,东侧的绿化带种植着三叶草、月季、冬青和金叶女贞,在冬青与小叶女贞的间隙中还种植着紫薇,绿化带挺丰富。但最外侧的行道树却显得十分娇小。据了解,自范西路口以北种植的是黄金树,黄金树投下的树荫仅容得下两个人站立,更别提为自行车道遮荫了。“现在修这么多路,两边刚种的小树有的是生长缓慢的树,几年也长不成大树。”省会市民张先生说。
在东大街范西路以南种植的梧桐树干虽然很粗,但粗大的树干上却没有浓密的树冠,原来粗大的分支留下了被“剃头”的痕迹,从这些大树干上冒出来的是不少小枝杈,形成的树冠也尚小,还有两棵细小的梧桐在太阳的暴晒下已经显得有些枯萎。
对此,省会市民成继民打电话来说,最近几年种树比较多,但一是成活率低,二是虽然种树多,但砍树也多。而且,现在不少树在修理过程中被锯掉树冠,树修得都没有自然形态了。他告诉记者,他以前上班走中山西路,在前几年,从火车站到民心河段新种上了不少梧桐树,但种上了一个多月后,他就注意到不少树蔫了、死了,“第二年又补种了,但又有一批死了,到了第三四年,才都活了过来。”
完善林荫大道还需更多呵护
“一些老路段的绿荫总是断断续续的,一些新修的路虽然种上了树,但绿荫却几乎一片空白,想绕路都没办法。”经常去外地出差的张先生说,长春的斯大林大街至少就有6排以上树木,而省会好多条街道都只在人行道上种植一到两排小树,中间隔离带几乎都是草坪和灌木。“如果都能像红旗大街那样的格局,绿荫肯定会让人拍手叫好。”
几日的走访中,记者发现,省会确实还有不少保留很好的林荫路,不过,更多的道路尤其是新修过的道路,虽然并不缺乏绿色,有的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内,乔、灌、草结合,错落有致,层次也分明,看起来也很漂亮,但两旁却很少有树冠如伞的大树,人行道上见得最多的还是尚未成形的单行树苗和刚刚冒着新芽的树桩。
对此,有关专家曾建议,城市绿化建设中,乔木、灌木、草地的合理比例应为7∶2∶1,而真正的林荫大道至少要形成3个拱形:机动车道两边的树围成一个拱形,左右非机动车道两边的树再各围成一个拱形。
而石家庄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刘英彩进一步指出,近年来因为道路不断扩宽和树种不断变换,遮天蔽日的浓荫已经越来越珍贵。“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若是前人栽了后人挖,林荫大道怎么会越来越多呢。”刘英彩说,城市建设在增加乔木之外,更应该加以呵护、管护才能真的形成绿荫。这就需要进行城市建设时,不要轻易砍树,更不要轻易图美观将行道树改成灌木或草地。
■热线反馈:希望能让大树陪我们慢慢变老
本报连续刊发的“期待绿荫之城”系列报道受到众多市民的热烈响应,30多位市民除了表达城市建设中大树屡被砍伐的遗憾和无奈外,都希望在城市建设中多保留大树,让树和这个城市一起成长,陪着我们慢慢变老。
■为什么不能让树和我们一起成长
“为什么我们有生之年,看到它被驱赶的可能性,比看到它长大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省会市民郑先生说,看着街边栽了几年也没形成气候的行道树,他心里不由叹息,为什么我们不能和树一起成长呢?
省会赵女士强烈呼吁:要保护成荫的大树,还道路一片绿荫。赵女士说,即使不骑自行车,每天乘公交车在裕华路和在中山路上的感觉也大不一样,“明显感到裕华路比中山路高好几摄氏度。”赵女士说,现在城市建设这么迅速,肯定还有好多路要改建,她希望城市管理者们不要再轻易砍树,让大树自由、舒适地和城市一起长大。
省会一市民认为,一棵树长起来很不容易,而且有的树占的位置根本不影响修道,没有必要非要统一移换树种。
■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本不少市民认为,砍树实际上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城市建设应该注重生态保护,更应该以“人”为本,让出行的市民能够感到舒适。
“现在骑自行车根本没法走裕华路,晒得都睁不开眼’。”省会一市民说,现在裕华路是景观大道,同时也是“阳光”大道,一点树荫也没有。他说,路旁的绿化带应种上高大点的树。
而省会干女士则建议,城市建设不能只顾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平衡,更应该为普通老百姓着想。
省会王先生也建议,道路两旁应该种很多大树,这样能帮助道路降温,如果只种小树,老百姓骑车夏天晒,树小道路太宽刮风也会很大。“现在种的树名贵,但树叶少,花钱多但作用小。”他说。
■美观、实用不应是单选题
很多市民打电话表示,在城市行道树中,美观、实用不应是单选题,两者应该兼顾。
“道路没有绿荫,大家热得没有心情欣赏,应该把绿化带全都种上树。”省会梁女士说,美观和实用应该兼顾,两者并不矛盾。
省会市民李女士则认为,现在省会的绿化有误区,“观赏性的树种和遮阳应该并不矛盾。”她说,行道树的基础应该是能遮阳,“现在不少新修的道路只种小树,看起来好像挺美,但失去了遮荫功能,对市民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答案说来也简单:主要是这几年拓宽改造过的路段,绿荫的损失太大了。大多路段鲜有树冠如伞的大树,更让人失望的是,不少路段的机动车道和慢车道之间已没有遮荫树的位置。即便是没大动过的路段,也存在树冠被砍、大树种植断断续续等问题,导致遮荫状况难尽人意。据不完全统计,在石家庄上千条街巷中,真正能起到遮荫效果的林荫街道不过30%。
对此,有专家指出,树的成荫至少也得五年,而砍掉一棵成荫大树只需一眨眼的工夫,所以,如果没有对树荫的长期维护和经营,绿荫之城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
一个市民的“曲折”上班路
家住雅清小区的姚先生昨日打电话来诉说为了寻找一份清凉而不得不绕路的上班经历。
姚先生说,他的单位在体育大街上,按说顺着槐安路再走体育大街是直接而快捷的方式,“如果这样走,十五分钟就到家了。”姚先生说,但自从入夏以来,他就不再走这条路线了。“现在,每天中午下班和午后上班这两趟,我都选择先顺着谈固南大街往北走,在槐中路拐到谈固西街,走一段后,再拐到槐北路上,之后在翟营大街拐弯再往东行……”姚先生说,之所以这么绕道,就是因为如果还按照以前的路线走,中午时分会晒得让人受不了。“槐安路上的树根本不成荫。”姚先生说,每到中午,走在没有荫凉的道路上十分难受。
“绕来绕去,时间会多出十分钟,因为这些小路往往都比较堵,有些还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肯定不如槐安路好走。”姚先生说,而且即使在这样的街道,也并非都有大树遮荫蔽日,但至少比槐安路舒服得多。
“现在要寻找到一条完全的林荫上班路已经越来越难了。”姚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妻子在桥西上班,每天中午都不回来,即使这样,每天出门的她仍是太阳帽、太阳镜等全副武装。“因为她从桥西回来必须要走一段裕华路,一直走到青园街附近才有成片的绿荫,然后就和我一样,在各个小道上绕行。”
记者采访了解到,每到夏季,绕路找林荫,似乎是电动车、自行车一族的优先选择,就如同出租车司机了解道路的拥堵情况,很多自行车一族说起省会的林荫路也是如数家珍,槐中路、槐北路、友谊北大街、红旗大街、建华大街、青园街、四中路等,都是人们提起较多的林荫路。但市民也反映,现在绕行也越来越难了,因为许多曾经有大树遮荫蔽日的街道在改造过程中,变成了“阳光”道路。
宽阔大马路绿化少绿荫
昨日下午,记者再次驱车探访,发现在城市主干道两侧,进入眼帘的并不乏树木、草丛,“绿”随处可见,但却缺乏树冠如伞的大树。有的街道上是因为大树的树冠被砍,仅有一些小枝杈冒了出来;有的街道在道路改造后,种上的却是几乎看不到树冠的树种。
在中华大街上,机动车之间的绿化带宽度足有5米,中间种植着松树、花草等,但在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却没留下树的位置,两侧非机动车道上仅分别种植了一排法桐,这些法桐树冠很小,投下的树荫仅容得下两个人并排骑自行车通过,记者看到,骑自行车的人们靠近马路牙子排成了一长串,人们很有秩序地“挤”在这片小得可怜的绿荫里依次前行。
就在浓荫较多的中山路上,不少法桐的枝干也有被修剪过的痕迹,有不少法桐只留下仅能投下小小荫凉的树冠。在中山路民心河附近,有两棵大法桐的树冠很大,但一侧的分支被砍,显得“缺了一条胳膊”,绿荫自然也跟着“打折”。
“我在和平路住,每天出门上午顶着太阳,下午回来时也是顶着太阳,被晒得很难受,什么时候小树才能长成有绿荫的大树啊。”省会张女士说。记者看到,从育才街到青园街路段,北侧槐树、杨树形成的树荫还可以给走在树下的人们带来一丝凉意,而在南侧却鲜有一棵能遮荫的大树,其中机动车道和慢车道之间种的是观赏树种,行人全部暴露在烈日下。“和平路行人众多,却种上了这些形不成树冠的小树,晒得人们心情特别不好。”每天都要走和平路上下班的郑女士说。
与此类似的是建设大街裕华路以南路段,机动车道和慢车道之间绿化带中种的也是松柏类不遮荫树种,众多行人统统暴露在阳光下,连林荫的盼头都没有。
次干道树荫断断续续
就是一些改造较少的街巷,省会的大树也并非入眼全是“浓荫”。有的街道因为树的粗细不均、树冠大小不一;还有的街道树和树之间留下一段段的空白,致使绿荫断断续续。
在谈固西街,记者看到,两侧的杨树粗细不均,在相隔十余米的两棵大杨树之间,种着三棵小杨树,而在一些门脸前的路段,两棵树的间隔达到了10米,树荫落在路上显得稀稀落落。
而在省会东大街段,记者看到,在靠近中山路端,东侧的绿化带种植着三叶草、月季、冬青和金叶女贞,在冬青与小叶女贞的间隙中还种植着紫薇,绿化带挺丰富。但最外侧的行道树却显得十分娇小。据了解,自范西路口以北种植的是黄金树,黄金树投下的树荫仅容得下两个人站立,更别提为自行车道遮荫了。“现在修这么多路,两边刚种的小树有的是生长缓慢的树,几年也长不成大树。”省会市民张先生说。
在东大街范西路以南种植的梧桐树干虽然很粗,但粗大的树干上却没有浓密的树冠,原来粗大的分支留下了被“剃头”的痕迹,从这些大树干上冒出来的是不少小枝杈,形成的树冠也尚小,还有两棵细小的梧桐在太阳的暴晒下已经显得有些枯萎。
对此,省会市民成继民打电话来说,最近几年种树比较多,但一是成活率低,二是虽然种树多,但砍树也多。而且,现在不少树在修理过程中被锯掉树冠,树修得都没有自然形态了。他告诉记者,他以前上班走中山西路,在前几年,从火车站到民心河段新种上了不少梧桐树,但种上了一个多月后,他就注意到不少树蔫了、死了,“第二年又补种了,但又有一批死了,到了第三四年,才都活了过来。”
完善林荫大道还需更多呵护
“一些老路段的绿荫总是断断续续的,一些新修的路虽然种上了树,但绿荫却几乎一片空白,想绕路都没办法。”经常去外地出差的张先生说,长春的斯大林大街至少就有6排以上树木,而省会好多条街道都只在人行道上种植一到两排小树,中间隔离带几乎都是草坪和灌木。“如果都能像红旗大街那样的格局,绿荫肯定会让人拍手叫好。”
几日的走访中,记者发现,省会确实还有不少保留很好的林荫路,不过,更多的道路尤其是新修过的道路,虽然并不缺乏绿色,有的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内,乔、灌、草结合,错落有致,层次也分明,看起来也很漂亮,但两旁却很少有树冠如伞的大树,人行道上见得最多的还是尚未成形的单行树苗和刚刚冒着新芽的树桩。
对此,有关专家曾建议,城市绿化建设中,乔木、灌木、草地的合理比例应为7∶2∶1,而真正的林荫大道至少要形成3个拱形:机动车道两边的树围成一个拱形,左右非机动车道两边的树再各围成一个拱形。
而石家庄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刘英彩进一步指出,近年来因为道路不断扩宽和树种不断变换,遮天蔽日的浓荫已经越来越珍贵。“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若是前人栽了后人挖,林荫大道怎么会越来越多呢。”刘英彩说,城市建设在增加乔木之外,更应该加以呵护、管护才能真的形成绿荫。这就需要进行城市建设时,不要轻易砍树,更不要轻易图美观将行道树改成灌木或草地。
■热线反馈:希望能让大树陪我们慢慢变老
本报连续刊发的“期待绿荫之城”系列报道受到众多市民的热烈响应,30多位市民除了表达城市建设中大树屡被砍伐的遗憾和无奈外,都希望在城市建设中多保留大树,让树和这个城市一起成长,陪着我们慢慢变老。
■为什么不能让树和我们一起成长
“为什么我们有生之年,看到它被驱赶的可能性,比看到它长大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省会市民郑先生说,看着街边栽了几年也没形成气候的行道树,他心里不由叹息,为什么我们不能和树一起成长呢?
省会赵女士强烈呼吁:要保护成荫的大树,还道路一片绿荫。赵女士说,即使不骑自行车,每天乘公交车在裕华路和在中山路上的感觉也大不一样,“明显感到裕华路比中山路高好几摄氏度。”赵女士说,现在城市建设这么迅速,肯定还有好多路要改建,她希望城市管理者们不要再轻易砍树,让大树自由、舒适地和城市一起长大。
省会一市民认为,一棵树长起来很不容易,而且有的树占的位置根本不影响修道,没有必要非要统一移换树种。
■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本不少市民认为,砍树实际上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城市建设应该注重生态保护,更应该以“人”为本,让出行的市民能够感到舒适。
“现在骑自行车根本没法走裕华路,晒得都睁不开眼’。”省会一市民说,现在裕华路是景观大道,同时也是“阳光”大道,一点树荫也没有。他说,路旁的绿化带应种上高大点的树。
而省会干女士则建议,城市建设不能只顾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平衡,更应该为普通老百姓着想。
省会王先生也建议,道路两旁应该种很多大树,这样能帮助道路降温,如果只种小树,老百姓骑车夏天晒,树小道路太宽刮风也会很大。“现在种的树名贵,但树叶少,花钱多但作用小。”他说。
■美观、实用不应是单选题
很多市民打电话表示,在城市行道树中,美观、实用不应是单选题,两者应该兼顾。
“道路没有绿荫,大家热得没有心情欣赏,应该把绿化带全都种上树。”省会梁女士说,美观和实用应该兼顾,两者并不矛盾。
省会市民李女士则认为,现在省会的绿化有误区,“观赏性的树种和遮阳应该并不矛盾。”她说,行道树的基础应该是能遮阳,“现在不少新修的道路只种小树,看起来好像挺美,但失去了遮荫功能,对市民又有什么用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