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构建林区和谐社会新闻中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构建林区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7-02-22
科学发展观是林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们要按照这一新的执政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林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一、始终把维护林区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在关心人的利益,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林区职工收入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等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切实关注群众的利益需求。二是在更广、更深的程度上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实现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需求。当前,我们进行的林业改革,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一切都必须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权利。在全面建设林区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既要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又要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三是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林区社会的创造活力,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努力从政策上、制度上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等竞争。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做好发展的各项工作。一是在不断解决林区群众生活贫困的基础上谋划林业的改革与发展。由于受“两危”的长期困扰,目前,林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只有2466元,人均月收入60元~70元的特困职工有1万多户,有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和林业职工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因此,必须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做到立足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谋划改革发展,立足于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谋划改革发展。二是在利益驱动机制得到落实的情况下完善林业改革的措施。无论我们出台改革政策,还是完善改革措施,都要处理好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人们可以承受程度的关系,改革的重大事项要让群众知道,改革的重大举措要让群众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要依靠群众制定,并让群众明白;保持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措施要依靠群众去落实,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利益变成群众的利益,坚决纠正在资源管护、企业改制、城市改造、土地征用以及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各方面存在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三是在林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逐步建立林区和谐社会。在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大形势下,一部分林区职工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了小康,但这还仅仅是浅层次、不平衡、低水平的,经济社会发展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不断满足林区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生态的压力,才能使更多的林区职工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向着构建和谐社会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断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措施,为构建林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在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和林区资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下,我们要紧紧抓住林业发展重要的机遇期,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抓好“天保工程”的调整转变,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分步实现“绿色生命”工程,把伊春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全国一流的生态旅游胜地和生态森林城市。
   
    以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发展林区新兴替代产业,增强林区大发展、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我们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强力推进木材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生态畜牧、绿色食品和北药开发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并搞好南东北中“四大集聚区”的合理布局,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南部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在提高产品加工转化率上下功夫,加快建立小兴安岭大森林绿色食品产业集团和林都北药集团。森林生态旅游继续坚持以资源换投资的原则,引进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和旅游企业共同参与伊春旅游精品线路的联合开发,壮大产业规模;东部重化工业集群继续支持外来投资者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扩张主导产品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北部板业和家具集群采取政策措施,搞好现有粗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转型,提高木材和素板的就地转化率、增值率;中部集群进一步放大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使之成为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的交汇中心,培育更多更强的区域经济增长点,逐步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以不断提高人们收入水平为目的,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家庭经济,夯实林区大发展的群众基础。我们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鼓励发展股份制、民营和职工自营经济,全面启动“创业富民”工程。
   
    以建立新型林区产权结构为重点,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和产权结构多元化,为林区的大发展、快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以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鼓励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共同发展林业的新格局。同时,适度引入民营机制和民间资本,对部分林地使用权、森林和林木所有权实行有偿流转。要积极实施“探索创新”工程,尽快启动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通过多元投入,多方管护,用产权制度改革带动新群体的投入,增强林业发展能力。
   
    以实现政府、企业、群众共同管护森林资源为目标,建立责权利明确的森林管护责任制,为林区的长远发展探索新型管理体制。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是林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林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要以林业分类经营为主线,以培育稳定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把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从主要是停伐减产调整转变到加强森林科学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来。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加快森林恢复发展和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森林限额采伐,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强化资源审计;建立依法治林的长效机制,加强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同时,建立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森林防火等群防联防责任制。全面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真正把养林与养人结合起来。按照“远封近分”的原则,对远山区生态公益林实行封山设卡,封住管好;对近山区适宜职工家庭经营的林地,大力推行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管住林木,搞活林地。坚持把长期管护与短期收益结合起来,对林冠下资源自主开发、立体特色经营,实现一人承包,全家就业。要推进林场(所)经济转型。根据林场(所)不同情况,分类提出撤并和转型要求,减少人为消耗资源因素。积极推进林场(所)由木材生产型向多种经营型转变,由车间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积极探索新的林业发展路子,加大林业的科技进步和企业管理创新力度,引导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大力加强林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突破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瓶颈。要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办林业,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结构。逐步建立企业关注、政府监管、社会关心、群众参与的资源多元化管理制度,改变由政府一家被动管理的局面。
   
    以建立林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林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真正使人民群众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要加大林区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把林区经济建设同林区社会事业管理紧密融合,相互促进。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重点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发展卫生医疗事业,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探索建立山上林场(所)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繁荣发展小兴安岭地域特色文化。
   
    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已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相持阶段的脆弱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反复性和艰巨性,必须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高度,认真查找和剖析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从教训中警醒,从规律中摸索,从实践中创新。对此,我们建议:继续落实“天保工程”的配套措施,在政策逐年到位的情况下,把木材产量调减到合理水平,减少资源消耗,使破坏生态的行为彻底得到遏制。对林区实行分类管理、分类经营,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真正把公益性林场、公益性单位剥离出来,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对林业企业、对林业资源的依赖;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形成林业发展的新机制;加大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在伊春进行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资源补偿机制试点。 
返回